拒當「無感消費」族
25歲的陳敏欣(化名)已經欠下16萬元的卡債。
陳敏欣在4、5年前,台灣消費金融才起飛不久,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就辦了生平第1張信用卡。
剛開始陳敏欣還小心翼翼,緊盯每月消費額度,隨著持卡時間增長,她的財務管理越來越鬆懈,甚至在考上研究所後,銀行主動調高信用額度,她在消費上更加不知節制。
目前,陳敏欣2張信用卡、1張現金卡都在爆卡邊緣,3張卡片16%~20%的年利率,讓她每個月光花在利息的部份就超過2千元,再加上最低應繳金額,光為了這3張卡,每個月至少要支付5、6千元。
持卡已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加上吃過沒錢的苦,陳敏欣其實對信貸機制瞭若指掌,各家銀行信用卡、現金卡的利率,她都如數家珍,然而,這終究挽救不了她的財務狀況。
許多上班族就像陳敏欣一樣,雖然不至於成為拖欠卡費3個月以上的「卡奴」,但債務每個月連本帶利地轉呀轉,除了永遠存不到錢之外,還要擔心因為遲交還款金額而影響信用評等,消費從美夢變成惡夢,像肉上的一根刺,恨不得拔之而後快。
追根究柢,債務問題往往起因於「無感覺」的消費型態,日積月累,最後演變成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
無感消費1:塑膠貨幣,讓人花錢不眨眼
知道自己財務上出現困難,有一陣子,陳敏欣甚至把卡給剪了,可是負債還是不斷增加。原因是她並沒有把卡片寄回發卡公司,正式終止契約關係。甚至,在這段期間內,她迷上了郵購,大量消費3C產品。
「平常購物,就算用的不是現金,也會有『刷卡』這個動作,」陳敏欣說,「可是,信用卡郵購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她表示,和信用卡公司合作的廠商都十分了解消費者心理,給予很多交易上的方便,只要填上卡號、身分證字號等資料,已經「剪卡」的她,照樣可以透過信用卡付費,產品會自動送上門來,連出門購物的時間都省下了!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陳敏欣才發現,郵購上的物品,比起市面上等值商品都要貴上2到3成,「標榜可以分期付款零利率,其實是把利息轉到商品上了!」
更糟糕的是,這些「分期款項」乍看不痛不癢,累積起來卻十分可怕。陳敏欣因為消費過度,3張卡片都在爆卡邊緣,已經自我克制,終止信用卡郵購半年以上,但到目前為止,身上仍然背著多筆分期付款的債務。
「單筆近萬元的消費之前,可能還會想一想,但分成12期,平均每個月攤下來不到1,000元,很容易讓人忽略,於是積少成多,」她一語道破「分期付款」的可怕。
無感消費2:對雙卡使用的錯誤認知
「負債常常起因於對金融工具使用方法的錯誤,」聯邦銀行理財貸款部經理湯碧秋無奈地表示。她舉例,現金卡原先的立意是「救急不救窮」,屬於較為粗糙、非客製化的信貸工具,方便、公道,而且銀行不會詢問你使用目的。「借1天錢,就算1天利息,」湯碧秋說,當時設計這項商品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用於長期借貸的。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66期,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