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章分享-錯誤的行銷策略,最終傷害的還是品牌

本文轉載自http://erix.cc/2014/01/06/the-wrong-marketing-strategy-and-ultimately-hurt-the-brand/

錯誤的行銷策略,最終傷害的還是品牌。今天下午看了一篇關於星巴克的文章:給星巴克執行長的公開信:買一送一害了星巴克?裡面提到

買一送一是短期的「良藥」卻是一個品牌長期的「毒藥」。

這點我很認同,雖然買一送一這個行銷策略對於大眾來說感覺到的是一種賺到了的感覺,身邊也有很多的朋友很喜歡統一星巴克的買一送一,大家都在等待著買一送一的時刻,但是對於品牌本身來說,這樣的行銷策略,就像是吃春藥一樣,通常都是讓業績忽然的很亢奮,然後等藥效過了,人又回到一種虛的形態。最終,這個品牌就會有另一個標籤貼在上頭,在台灣,星巴克的價格是高的,但是問起大家對於星巴克的印象,我想有大部份的人應該會直接回答"買一送一",就這樣"買一送一",變成了這個企業的形象,大家忽略了星巴克之所以為星巴克是因為一種屬於"喝咖啡"的品味,如同對生活的品味,這是一種花了很長時間建立起人們對於星巴克的觀感,裡面有優質的咖啡,熱情的員工,還有一個舒適的環境,這就是星巴克給人的印象,又或者說這是他們一直以來創造出來的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記得去年初,在紐約的時候,一天起了大早,走到附近的星巴克,點了一份早餐和咖啡,獨自坐在裡面,看著來來往往的上班族,這是一種不同的享受。雖然,星巴克看起來總是忙碌,但是在店裡的氣氛是悠閒的,沒有吵吵鬧鬧的人群,有的人靜靜的看著書,有些人打著電腦辦公,而有些人則是像我一樣,觀察著人群。這是生活,一種簡簡單單的品味。

相信很多人是為了星巴克而星巴克的,你問我咖啡哪裡好喝,其實我喝不出來那麼細膩的味道,但是在紐約的星巴克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種喝咖啡的雀躍,第一時間馬上跟好朋友在臉書上分享,但是馬上就有朋友回覆我,咖啡都一樣,只是因為我在度假所以感覺不一樣,但是我還是覺得紐約的那杯咖啡是我喝過最好喝的拿鐵(真的應該是不一樣的)。既然我們喝不出來那為何又要選擇星巴克呢?因為那是一個品牌的象徵,代表著就是好咖啡。但是既然他是好咖啡不就應該是用更有價值的方式來對待嗎?

買一送一時,你真的相信每一杯的品質都符合他們標準化原則嗎?或者我們這樣說,你覺得買一送一時,頂著長長人龍的壓力,重做一杯的可能有多高?這就是為什麼如果我要到星巴克,我一定盡量避開買一送一的期間-我寧可多花一點錢,換來更好的咖啡品質,同時也是確保我文章的品質。

品牌之所以是品牌。因為他的每一個動作都代表著品牌的精神,單單頂著長長人龍的壓力,員工的心情就不一定是開心的,更別說對待客人的心態,雖然也許有著專業的笑容,但蘊涵在內的感覺,一定跟樂在工作的感覺不同。

統一超推出的買一送一活動,無疑地吸引了來客數,或許也增加了營收,但是這樣的作法,無疑地,也是一把雙面刃。這麼做不僅傷害了星巴克產品價值(你買了半價的星巴克之後,你還深信他真的有原價的價值嗎?)、傷了夥伴的手(暴增的來客量等於按不完的糖漿?)、傷害星巴克的品牌價值,以及最重要的,傷了忠實客戶的心。

最後看完文章後,我的感想是台灣人對於品牌的思維和對待人才的思維都是一個樣,一個行銷的策略代表著是一個品牌怎樣去開拓市場,好的行銷策略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這樣的一個品牌,而如同先前一直提過的品牌是需要靠時間來醞釀的。當星巴克這樣一個賣文化的咖啡店,竟然要靠著買一送一的策略去搶佔市場的同時,他已經逐漸失去當初原先支持他的那一群初始顧客了,就如同我的夥伴常提醒我的,無論做任何策略或是方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當初做產品的那個初衷, 當我們開始流失掉第一批的用戶的時候,距離失敗也不遠了。

我們不會看到國際精品打折或是APPLE打折,因為他們所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品質,當大家都在滿心期待APPLE推出平價的iPhone的時候5c出現了,但是很抱歉,他的價格告訴你他一點都不廉價,因為它用他的品質和工藝告訴你,就算我只是一支塑膠外殼的手機,但APPLE告訴你的就是他可以把塑膠的外觀做到最極致,讓你看不出一點點的瑕疵。這就是品牌以及自信。另外他也用顏色告訴你C代表的是Color不是Cheap。當你看到APPLE不斷的出現買一送一的時候,你對於這個品牌的感覺是什麼呢?當滿街都是LV或是其他的精品的時候,這時候精品的價值感就不見了。這就是為何精品總是以價制量,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出那個價值。

常常有人在討論為何台灣沒有比較世界性的品牌,因為品牌對於台灣的企業來說,並不覺得重要,當一個企業把營收看的比品牌的價值和精神重要的時候,他不會願意花時間去經營等待品牌的發酵成熟,當有比品牌更有利潤的事出現的時候,一切向錢看。卻忽略了一個品牌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前陣子的毒油和污染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三十多年的品牌,結果竟然是這樣的一個品質。反思,看到星巴克在想想這些日子來的事件,也就不奇怪了。